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新會員禮金100元!加line好友禮金50元!點選立即加入

身為父母,你是不是也常為孩子的飲食頭痛?
「只敢吃很少種類的食物」、「只吃肉,不愛吃菜」、「遇到不愛吃的食物就吐出來」、「比較喜歡吃水果或甜食」這些情況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遇過的「餐桌戰爭」。但其實,挑食、不吃菜、愛吃甜食,不只是飲食習慣問題,更反映了孩子在味覺發展、營養狀態與心理需求上的變化。
想改善這些問題,不能只靠「不准吃」或「要多吃」這類命令式的建議,而應從生理原因、心理行為機制與潛在營養失衡著手,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味覺平衡,才能逐步養成穩定、均衡又愉快的飲食習慣。
| 目錄 |
一、挑食:可能不只是習慣,更是營養失衡的信號 二、不吃蔬菜:缺乏纖維與植化素的營養風險 三、愛吃甜食:大腦最愛的快樂陷阱 四、建立家庭的「正向飲食文化」
|
缺乏鋅(Zinc)會導致味覺減退或偏食現象。鋅參與味蕾細胞更新,缺乏時可能讓食物味道變淡。
缺乏鐵或維生素B群,也可能使味覺感受下降、食慾不振。
2. 心理因素與經驗影響
若曾被強迫進食,或曾吃過導致不適的食物(如嘔吐、腹脹),孩子可能形成「條件性排斥反應」。
3. 腸胃道功能異常
長期便祕、脹氣也可能影響孩子對進食的意願。
若挑食情況嚴重,建議由營養師或醫師評估是否缺乏鋅、鐵或B群,必要時可短期補充。
讓孩子重複看見、聞到、接觸新食物,每種食物至少嘗試10–15次。研究顯示,餐盤「重複出現」能降低排斥感。
若孩子對某些口感敏感,可改變烹調方式,如將菜泥混入湯或醬料中。
讓孩子從兩種蔬菜中選擇一種(例如花椰菜或胡蘿蔔),比強迫他吃指定食物更容易接受。
一起洗菜、攪拌、裝盤,會讓孩子更有「我做的菜我想吃」的動力。這也是培養責任感與生活能力的好時機。
用模具壓成愛心、星星形狀,或用「顏色主題日」吸引興趣,路如:「今天是綠色主題日,我們來煮綠花椰菜炒飯,加上吃了會變大力水手的菠菜,餐後再吃顆綠色奇異果幫助消化吧」
7. 家人一起吃,營造氣氛
家長是最佳模仿對象。營造輕鬆的用餐環境、避免責備,有助於減少「進食焦慮」。
蔬菜不僅是孩子最常拒絕的食物之一,也常是大人餐桌上最容易被忽略的。從台灣飲食調查結果顯示,僅7%國小學童每日攝取足量蔬果,近9成國小孩童只有在午晚餐才攝取蔬果,而孩童蔬果攝取不足的3大外在因素為:
外食居多,外食提供蔬果量不足/較少提供水果
纖維不足會讓腸內廢物滯留,影響排便。
缺乏益菌喜愛的「可發酵纖維」,壞菌易增生,引發慢性發炎。
缺乏維生素A、C、K、葉酸、鉀、鈣、鎂等,可能導致皮膚粗糙、免疫力下降、入睡困難、生長受阻等。
研究指出,蔬菜攝取不足者,其肥胖與糖尿病風險增加約20–30%。
換句話說,蔬菜不只是「讓腸道健康」而已,它是孩子健康發展的根基。每天的餐盤中,只要能吃進「五顏六色的蔬菜彩虹」,就能讓身體的防護力全面升級,從腸道到大腦,都更有活力!
可以利用紅蘿蔔、玉米筍等蔬菜的甜味去做配色與拌炒,讓孩子更容易接受。
把蔬菜剁細、磨泥或打成湯,加入炒飯、義大利麵醬裡,不知不覺就吃下了。
例如「花椰菜濃湯義大利麵」或「蔬菜鷹嘴豆餅」都是親子餐桌上的好選擇。
與飯一起煮成炒飯。
對孩子說:「青菜是腸道的清潔工」、「吃彩色蔬菜讓皮膚更亮」,比單純說「要吃菜」更有說服力。
糖能快速提供能量並刺激多巴胺分泌,帶來短暫的愉悅感,因此容易形成「心理依賴」。
但精緻糖攝取過多,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、胰島素分泌過量,長期下來引發代謝異常。健康風險包括:
· 肥胖與胰島素阻抗
· 肝臟脂肪堆積(非酒精性脂肪肝)
· 蛀牙與皮膚老化加速
· 對糖的耐受度下降,越吃越想吃
曾經在門診時遇到過把為了讓孩子吃蔬菜,在蔬菜上面抹了很多蜂蜜;在白飯上拌入餅乾,無形中都讓孩子攝取更多的糖!
當孩子餓過頭時,更容易想吃甜食。三餐規律,點心時間固定,可以減少「暴吃糖」的情況。
以新鮮水果取代甜點,但也需要注意攝取量。
注意蜂蜜、楓糖、黑糖等,攝取量仍需控制。
禁得越嚴,孩子越想偷吃。可以設定「甜食日」或「甜點區」,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。
例如:「今天可以選一樣甜點喔,吃完就不加囉!」
有時孩子想吃糖,其實是壓力大、累了、想要被安慰。這時陪他玩、聊天、擁抱,效果比餅乾更好。
若甜食成為壓力的出口,可導入其他放鬆方式(如深呼吸、散步、冥想),降低「情緒性進食」的依賴性。
午後小點可安排水果、無糖豆漿或無糖優格,減少「隨手吃」造成的總糖量累積。
孩子的飲食習慣,其實是家庭氛圍的縮影。當爸媽也愛吃蔬菜、不迷戀甜食,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。與其用「命令式」的方式,不如把飲食教育變成生活的一部分。
帶孩子逛市場、認識各種蔬果的名字與顏色。
例如「紅蘿蔔幫小兔子看清楚遠方」、「菠菜讓大力水手更有力氣」。
讓孩子自己觀察今天吃了幾種顏色的蔬果。
80%的時間吃得健康,20%的時間保留彈性。偶爾的甜點,不是罪惡,而是平衡。
挑食、不吃蔬菜、愛吃甜食,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問題,其實與營養素狀況、味覺發展以及心理習慣息息相關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味覺發展節奏,爸媽不需要急,也不必與孩子「對抗」。當我們以「理解」取代「責備」,用科學方法調整飲食結構、改善味覺適應,再輔以正向的飲食教育,這過程實為不易需要父母多費點心思。
最重要的是營造安全、愉快、沒有壓力的餐桌氛圍。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與陪伴,願意探索、嘗試新食物,他的味蕾會一點一點打開。健康飲食的養成,不是三天兩天的任務,而是一段全家一起成長的旅程。飲食管理的終點,不只是「吃得對」,更是「願意吃、持續吃、享受吃」。讓孩子在愛與支持中學會「為自己吃得好」,這才是真正的營養照護,也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。
作者:施姍伶營養師
施姍伶 營養師 | 亞洲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
醫學中心臨床營養師 具多年臨床經驗
專長:糖尿病、腎臟病營養照護、癌症營養諮詢、高齡營養諮詢
專精糖尿病、腎臟病與高齡營養照護。以科學為基礎、生活化的方式,專業的評估,協助個案找到最適合的飲食策略,讓營養真正融入生活,帶來健康改變。

現在就讓 VegiWell 植悅守護您的素食健康!
參考資料來源:
1. Trajectories of picky eating during childhood: A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. 2015 Sep;48(6):570-9.
2. Picky Eating in Children: A Scoping Review to Examine Its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eatur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Identification. 2021;18(17):9067.
3.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ternal Feeding and Children's Picky Eating.2020 Nov 1:154:10480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