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季節交替時,許多人最害怕的不是氣溫的變化,而是過敏帶來的各種困擾,不僅皮膚發癢、流鼻水、打噴嚏,甚至注意力難以集中、情緒起伏不定,還會影響睡眠。

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高溫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塵蟎、黴菌與蟑螂等過敏原滋生;再加上季風夾帶懸浮微粒,以及現代生活中常見的空氣污染與室內密閉環境,讓過敏原幾乎無所不在,也使過敏問題一年比一年更嚴重。

許多人一旦出現過敏症狀,第一反應就是趕緊跑到藥局購買抗組織胺等藥物,希望能立即止癢、止鼻水。這些方式雖能暫時舒緩不適,但若想真正改善過敏體質,除了外用或藥物治療外,調整飲食與維護腸道健康才是從根本著手的關鍵。

透過這篇帶大家一起了解,為什麼會過敏以及如何透過腸道保健讓肌膚與身體同步防護,順順度過過敏季。

目錄

一、過敏比例逐年上升

二、為什麼會過敏?

三、過敏體質兒童可能面臨的成長問題

四、常見過敏原有哪些?

五、腸道健康與過敏的關聯

六、修復腸道、簡紹過敏的飲食原則

過敏比例逐漸上升

全球有810%人口患有一種以上過敏性疾病

2021年發表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 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)的研究中指出:全球有810%人口患有一種以上過敏性疾病,全球盛行率持續攀升中,尤其好發於已開發國家,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重點研究和預防疾病。

 

國人過敏就醫人數逐年上升,過敏問題日益嚴重

過敏情形在台灣也相當普遍,根據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申報資料統計,106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約341萬人,108年增加至約355萬人,顯示過敏人口正逐年攀升。

 

為什麼會過敏?

過敏的發生是因為免疫系統將原本無害的物質(過敏原)誤認為威脅物,啟動過度的防禦反應,並產生大量「免疫球蛋白EIgE)」抗體,這些IgE 抗體會附著在體內的「肥大細胞」上,當身體第二次接觸到相同的過敏原時,過敏原會與這些附著在肥大細胞上的IgE 抗體結合,刺激肥大細胞分泌大量的化學物質,如組織胺,引發發炎反應,產生皮膚癢、紅腫、流鼻水、打噴嚏,甚至喉嚨癢、眼睛紅腫等症狀。

 

過敏體質兒童可能面臨的成長問題

過敏並不只是皮膚癢或流鼻水這麼簡單,它其實會影響整個身體系統。當過敏發作時,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,不僅讓孩子出現流鼻水、鼻塞、眼睛癢等不適,還可能干擾睡眠與專注力,而睡眠不足又會進一步影響大腦發育與情緒穩定。
此外,食物過敏常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,可能導致消化不良、反覆腹脹等問題。若因過敏而長期避免某些食物,還可能造成營養攝取不均,影響孩子的身高與體重發展。

 

常見過敏原有哪些?

根據研究,目前台灣盛行的過敏原包括

  • 吸入性過敏原:塵蟎、蟑螂、黴菌、花粉、動物毛屑、家塵。
  • 食物性過敏原:牛奶、雞蛋、花生、小麥、海鮮、堅果類、鳳梨、奇異果、藥物。
  • 接觸物:毛髮、染料、化妝品、常青藤、錢幣中的鎳、手套中的乳膠。
  • 注入物:昆蟲的毒液及藥物。

腸道健康與過敏的關聯

你可能不知道,腸道健康與過敏症狀息息相關。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,腸道內的菌群平衡決定了免疫系統的反應程度。當腸道菌群失衡、有害菌過多時,免疫系統容易誤判,過度活化,導致皮膚敏感、皮膚癢,甚至流鼻水、打噴嚏。不過,你可能沒注意到,真正的問題往往藏在「腸道屏障受損」。當腸道黏膜的緊密連結被破壞時,原本應該被阻擋的未完全分解的食物蛋白、毒素或細菌代謝物會滲入血液,引發免疫系統過度反應。這種現象稱為「腸漏」(Leaky Gut),會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與免疫混亂狀態,是過敏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氣喘甚至蕁麻疹的重要誘因之一。

修復腸道、減少過敏的飲食原則

1.   減少刺激與過敏原

·  避免高糖、高油炸、加工食品。

·  減少常見過敏食物:牛奶、麩質、蛋、蝦蟹、花生、鳳梨。

·  避開高組織胺食物:起司、紅酒、醃製品、番茄、茄子。

2.攝取修復腸壁的營養素

·  蛋白質:幫助腸壁修復。

食物來源:豆腐、黃豆製品、黑豆、毛豆。

·  鋅:修復粘膜

食物來源:南瓜籽、小麥胚芽、糙薏仁。

·  維生素ACE:抗氧化能力。

食物來源:深綠綠蔬菜、胡蘿蔔、芭樂、奇異果、南瓜籽、葵花籽。

·  Omega-3 脂肪酸:抗發炎、穩定免疫。

植物來源:含EPA藻油、亞麻仁籽、奇亞籽、紫蘇油、核桃。

3.調整腸道菌相

·  富含益生元的食物

提供好菌良好食物來源,在大腸中被腸道菌發酵後,產生短鏈脂肪酸(如丁酸、醋酸、丙酸)這些物質可滋養腸道細胞、減少發炎。常見的益生元食物包括:

Ø香蕉、蘋果、燕麥、地瓜、山藥、扁豆、鷹嘴豆等

·  搭配益生菌來源

發酵食物本身就含有益菌,是最直接的腸道保健來源:

Ø無糖優格

Ø味噌、納豆

Ø泡菜

Ø益生菌

4.生活小習慣

除了飲食,生活習慣對過敏控制也很關鍵:

·       充足睡眠

睡眠不足會讓免疫系統更容易過度反應。

·       足夠水分:

促進代謝與毒素排出。

·       調節壓力:

壓力賀爾蒙影響腸道黏膜健康。

·       保持居家清潔、除濕、除霉:

減少塵蟎、花粉、黴菌等過敏原。

·       避免過度使用藥物

長期使用抗生素,會進一步影響腸道菌群平衡。

從內而外改善過敏

過敏季節,光靠擦藥或噴藥只能暫時緩解症狀。想要真正改善皮膚癢、流鼻水,甚至注意力不集中、精神疲倦的問題,就必須從腸道健康著手。透過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,從內而外提升健康,讓肌膚與免疫系統同步升級。

 

作者:施姍伶營養師

 

施姍伶 營養師 | 亞洲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

醫學中心臨床營養師 具多年臨床經驗
專長:糖尿病、腎臟病營養照護、癌症營養諮詢、高齡營養諮詢
專精糖尿病、腎臟病與高齡營養照護。以科學為基礎、生活化的方式,專業的評估,協助個案找到最適合的飲食策略,讓營養真正融入生活,帶來健康改變。

現在就讓 VegiWell 植悅守護您的素食健康!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來源:

1.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vol. 18,22 12105. 18 Nov. 2021, doi:10.3390/ijerph182212105

2.衛生福利部統計處。(衛生福利部統計處-10875)世界過敏性疾病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。

3.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Prevention of Allergy and Allergic Asthma.
4.Microbiome in the Gut-Skin Axis in Atopic Dermatitis. Allergy, Asthma & Immunology Research, 10(4), 354-362.